李根华,71岁,家住石峰区响石岭。从年《株洲晚报》创刊起,订阅晚报17年。
读
报
心
得
小时候家里穷,读书少,很多字不认识。如今报不离手,正是得益于看报的习惯。报纸,丰富了我的生活,提升开拓了我的视野。
1
年少家贫,捡了废报纸当引火物
虽然这辈子没赚过大钱,没享过清福,但71岁的李根华觉得,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。
李根华,年11月出生在株洲市郊北区村。因为家里穷,他小学念到二年级就辍学了,回家帮忙干活。“我经常跑出去捡东西,什么都捡。李根华说,偶尔也能捡到一些烂报纸,就放在家里灶台旁,当引火物,“读书少,那时报纸上的字也认不了多少”。
后来长大了,除了每天干农活,李根华还会跑到山上打猎。“饿啊,那时候也没办法,打猎不像现在管得严。”李根华笑着说,运气好的时候,也能打一些山鸡,回家开开荤。
李根华没有想到,后来正是打猎练就的瞄准本领,让他在另一个地方站稳了脚跟。
2
拜报纸做“先生”自学成才当上民兵连长
年,李根华被下放到当时的浏阳县社港生产。因为老实、勤快能吃苦,几年后当上了公社的生产小队,还获评生产先进分子,胸戴大红花,到县里接受了表彰。
有荣誉就会有压力。尽管当时他和公社队员相处得都很好,但慢慢感觉自己识字太少,“政治学习”不如其他人。闲暇之余,他便开始琢磨着学文化。而之后的一件事,让李根华真正拜报纸做“先生”。
一次,民兵小队打靶射击训练,李根华正好在附近歇息,不禁跟着比划。正好被训练队长看到。“那个队长跟我比较熟,看着我比划,便邀我过来打靶。”李根华说,当时射击训练使的是56式半自动步枪,自己一上阵,十发全中。
这件事随后就在公社传开了,他也因为打靶射击水平高,调到了民兵连,还被当做骨干培养。可他在文化上的捉襟见肘,也开始显现,这让他很着急。
民兵连的领导,给他出了个主意:“看报纸!学文化!”从这以后,李根华格外刻苦。几年后,除了能识字看报,一些政治名词,李根华能信手拈来。因为政治思想强,军事技术精,李根华升任民兵连长。
3
经常看报助他了解返城信息
李根华说,返城的信息和决定,也跟自己在公社看报纸的习惯有关。
“除了平时的民兵训练,只要有最新的《人民日报》我都会仔细阅读,甚至重复看几遍。”李根华说,他会有针对性地选择喜爱的文章,剪下来收集成册,分为政论、经济文化、卫生和副刊等,这样学习起来很方便,肚子里有了墨水,工作也有底气多了。后来还收集报纸上的一些著名记者评论员、作家的文章,认真保存,时常拿出来学习阅读。
年是李根华在浏阳的第十个年头。“这年开始,报纸上各种声音比哪年都多,有关下乡人员返城的报道也多了起来。”李根华说,当年刚好赶上返城政策,他毫不犹豫地回到了株洲北区。
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,李根华和妻子做起了小生意,逐渐有了积蓄,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。
4
订报17年,晚报成了他不可缺少的朋友
李根华和老伴现在住在石峰区响石岭,两人都没有退休金。“我平日里在家喜欢泡点药酒,没事儿小酌几杯,再有就是会会老友。”李根华说,早些年的一些积蓄,随着后来生意的起起伏伏,也折腾得差不多了,但自己看得开。
“每天只要报纸一来,我第一件事就是从头到尾地仔细读一遍。”李根华说,早些年,自己订阅过几种报刊,后来其他的都没有订了。“只有《株洲晚报》,从年创刊起,我连续订阅17年。要不是我搬了几回家,发票我都保存得完好呢。”
“老伴和我一样,也爱看《株洲晚报》。我喜欢看时政新闻,老伴喜欢看社会新闻。”李根华说,通过看报,他为株洲的迅速发展而自豪,也常常能感受到社会人情冷暖。有时看到报纸上报道的一些骗子骗术,我还会专门提醒老友呢”。
李根华说,现在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快了,但他对报纸有着属于自己的情怀。“现在《株洲晚报》是我不可缺少的好朋友,只要我还健在,晚报我会年年订、天天看!”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wanbaobianji.com/wbsj/13352.html